【在《大鹏模式:企业办赛的典范,已触及天花板》和《无锡模式:多年深耕的硕果,创新引领前行》之后,此篇是模式系列的最后一篇。】
当今世界的活力,都在中国,马拉松也不例外。几年光景,中国马拉松成为已从籍籍无名,迅速发展为世界马拉松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。在去年世界田径的标牌赛事中,国内马拉松拥有12场金标、2场银标、10场铜标,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。这虽然不能说明如今国内马拉松的水平最高,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马拉松的蓬勃势头。中国马拉松政府作为主办方,执行力强,这跟国外赛事大为不同。最为重要的是,中国人热衷马拉松运动后,丰富了这项运动的内涵,扩展了其外延,给世界马拉松带来了别样的风景。即便白金标和大满贯尚没有国内赛事,不过在国内的强竞争中,不管一线城市,还是中小城市,乃至小县城,每个地方、每场赛事,都在寻找自己的坐标。百花齐放,五光十色,使得中国马拉松琳琅满目。毫无疑义,在赛事服务、补给、物料等方面,国内马拉松均已达到世界顶级水准。而这些是跑者体验的主体,毫不夸张地说,当下,最好的马拉松体验,就在国内。总体而言,中国马拉松还处于一个面向广大跑者的“福利”时代。参加一场马拉松,不是选手为自己享受到的一系列服务,按照市场化买单,而是从政府补贴、市场招商中,为选手创造出最棒的一场赛事来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上马,坚守100元报名费的良心价,别说服务了,光是你领到的物料,也不止100元啊。就是高的,也才200元,报名一场马拉松,基本上就是福利。参加马拉松,算得上是眼下最具性价比的锻炼方式。中国马拉松的福利性,跟国情有关。不管是已经完全市场化的赛事,还是新创办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的赛事,都是政府主导。政府作为主办方,马拉松既是城市名片,也是全民健身。在这个大舞台上,运营商、赞助商各司其职,每个角色都从马拉松中获取“利益”,共同推动中国马拉松向前发展。即便日后中国马拉松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,也很难偏离福利轨道,因为,这不是由市场决定的。一场马拉松赛,就是那些环节,舍得投入,做得用心,跑者体验感就好。国外很多赛事经过多年发展,都简化为单纯的马拉松,就是个跑步活动,没有那么多附加值。国内赛事相反,以最大的热情,有些甚至是不计成本的支出,带来的参赛体验感自然就好。国内不同级别赛事,发力点不同。有的追求赛事服务专业性,有的追求赛事补给多样化,有的追求赛后服务舒适性。但不管赛事大小,也都在渐渐形成自身风格,试图给跑者提供最棒的体验。一方面是服务上的完善,赛中的补给不用多言,赛后冰池泡脚和拉伸放松已是优秀赛事的标配,有的赛事甚至将赛后美食做成特色。交通不便的,还有接驳车服务。刚跑过终点线,便能收到成绩短信;几个小时后,就能找到比赛照片;完赛证书,有时当晚就能下载。就是跑个马,你能感受到中国速度和那种无微不至的服务。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创新,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。几年前参赛时还必须打印领物单,现在完全电子化,拿个身份证,一切搞定。解决替跑、蹭跑等问题,也都是利用技术手段去解决。赛事服务上,中国马拉松还在做加法。谁都喜欢用最少的参赛费用,享受到最多的赛事服务,而这一点,中国马拉松的体验,大大领先世界。很难,根源还是办赛模式不同。一些在我们做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,在国外压根不可能的。中国模式不足的是,因为发展过快,积淀不够,全民对于马拉松的理解、认识还远远不够,这会影响到参赛时精神层面的享受。其实中国马拉松近几年来积极申请国际标牌,正是努力走向国际化的举措。用世界标准来打造赛事,结合中国特色,加上中国服务,令赛事品质一路攀升。马拉松的中国模式,简言之,就是中国马拉松在发展中,不断吸纳国外之长,融合国内之优,给人耳目一新之感。中国模式当务之急乃是国际化,要让中国这么多优秀马拉松,吸引更多的外籍参赛者前来,分享、体验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和改革硕果。在国际化的过程中,国内马拉松需要更多的国际思维,从报名启动就要考虑到,如何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跑者,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越来越好的中国马拉松赛事,也需要通过更多的外籍跑者,一步步使自己成长为世界顶级赛事,让中国模式成为世界之光!